西藏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西藏社会一直处于封闭扰态,其音乐也长时期停留于固有的传统形式。从分类上看,音乐理论界一般把西藏的传统音乐分为四种类型:即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戏剧音乐。此外还存一种三分法,就是将戏剧音乐归类为民间音乐。
西藏的宫廷音乐,一般特指西藏在上世纪中叶的布达拉宫供云乐舞之音乐,也包括各地寺院大活佛宫廷内的供云乐舞之音乐。尽管在吐蕃王朝时期曾出现有“赞布古尔鲁但因只限于歌词而未见其音乐(乐谱),故尚待考证。供云乐舞的音乐可分为三种类型:
——、“嘎尔”(舞蹈)音乐,它是一种自由、宽广而悠长的歌舞音乐,常由“苏呐“(管乐)达玛鼓和竖笛等乐器来演奏。
——、“嘎尔鲁“(歌曲)音乐,它是一种旋律优美、典雅的嘎尔鲁歌曲,常有扎念琴、扬琴、“毕旺(弦乐)、笛子、“根卡”(弦乐)等乐器担任伴奏。
——迎送鼓乐及轻奏乐,属于纯器乐曲,其中迎送鼓乐常有苏呐”、达玛鼓和竖笛等乐器演奏,而轻奏乐常有竖笛和达玛鼓两件乐器演奏。
宫廷音乐在西藏传统音乐中属于格调较高的一类.它表现的内容往往是宗教或对宗教带有歌颂性内容。过去供云乐舞的表演者均为男性以示宗教的圣洁、神圣性。
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在西藏传统音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无论从品种、数摄上看,还是从内容之丰富程度上讲,无论从覆盖面上看,还是从表演频率上讲,它都居西藏音乐四大类之首。从体裁上分,民间音乐又可分为歌舞类、民歌类、劳动歌曲类、说唱类和器乐类五种。
——歌舞音乐。西藏享有“歌舞的海洋”之美称,有歌必声舞,有舞必有歌,载歌载舞就成为西藏音乐的最大特点之一。这一特点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所致.众所周知,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每当唱起歌的时候就情不自尽地跳起舞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成为一种惯例。一来,以“舞”将歌曲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来,以“舞”将达到取暖的效果.这也是西藏歌舞艺术特殊的功能所在之一。
具体而言,西藏的歌舞音乐有果谐、谐钦、热巴、堆谐、襄玛、弦子、阿尔谐、卓谐、谐巴谐玛、宣、嗦等。其中,果谐藏语为国圈歌舞之意,它几乎遍布于全藏区,农区尤为盛行。果谐在藏区各地有一些不同的称谓,藏北那曲地方称“卓”,藏东昌都地方称“果尔卓”或“锅庄”,卫藏地方称“果谐”林芝地方称蕃。“谐钦”藏语为大歌之意,它是一种在盛大、隆重的庆典场合中表演的庄重而典雅的歌舞。谐钦一般流行于西藏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但藏北的牧区和藏东一带不流传这种艺术形式。热巴是流传在西藏东部和羌塘草原上的一种民间歌舞,是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一束多姿多彩的奇葩,其中丁青热巴名气最大。热巴的音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舞蹈伴奏的音乐,另一种是歌唱或插曲,有热巴鼓、铜铃来担任伴奏。因热巴歌舞中经常穿插一些弦子,故而也使用牛角琴伴奏。牛角琴的演奏最善于表现热巴艺人的心灵.使其音乐优美、抒情,而使用热巴鼓和铜铃乐器伴奏,使其音乐刚健、奔放。堆谐是广泛流传在西藏高原上的一种民间歌舞,藏语“堆”为上部之意具体指雅每藏布江上游的定日,拉孜萨迩.昂仁等县以及阿里一带藏语“谐”为歌舞之意.堆谐”一词就是一种由“堆”以外的人们起的名称。随着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的建立,藏区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萦活跃,堆谐这一歌舞艺术就渐渐传入拉萨地区.并由民间艺人们根据拉萨地区民歌的韵味特点进行改造,使其从粗犷开朗、活泼大方的堆巴堆谐演变成轻松活泼、优美含蓄的拉萨堆谐。如今在雪域高原上并存谷三种“堆谐”,即拉萨堆谐、拉孜堆谐、定日堆谐。“堆谐”歌舞常有扎念琴来伴奏,其中拉萨堆谐是有扎念琴、扬琴、特琴、二胡、京胡、笛子和串铃等乐器伴奏。“农玛“歌舞一般流传于拉萨和日喀则市内,被视为城市化了的艺术。由于襄玛歌舞音乐的结构严谨、规范.旋律抒情.优美.舞姿柔美含蓄风格典雅、细腻、因此它在西藏歌舞艺术中表现,出淑女之性格。具有阴柔之美。襄玛歌舞的伴赛如同堆谐歌舞.常有扎念琴、扬琴、特琴、二胡、京胡.笛子和串铃等乐器担任。弦子一词因用牛角琴伴奏而得名,实为“康木谐”之意(康区歌舞)。它是一种流传于西藏东部地区的民间歌舞,其中巴塘弦子名气最大。“阿尔谐”是一种广泛流传在雪域高原上的建筑劳动歌舞,是在建筑寺庙、宫廷、庄园、修整屋顶或室内外地面时,边劳动、边歌舞的一种古老传统艺术形式。“卓谐”乃藏语歌舞之意,是流传在拉萨、山南等地农村的一种群众性很强的扁园形腰鼓舞。“谐巴谐玛”藏语为男女歌舞者之意,这种歌舞一般流传于西藏的部分农区,包括阿里地区的日土县等。“宣”是一种流传在西藏阿里一带的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古老民间歌舞,这种歌舞在西藏其它地方不曾见。“嗦”藏语为“呈献”之意,是流传于日喀则地区萨迩县的一种古老歌舞.它一般在各宗教节日里表演。
——民歌。西藏的民歌从体裁上讲可分为酒歌、情歌、朝圣歌、对歌、山歌(牧歌}、儿歌颂歌、迎亲歌,征战歌.猜歌、民歌小调强盗歌等。其中,酒歌、情歌、儿歇、颂歌、迎亲歌和对歌的分布较广,几乎遍布全藏区。山歌也称牧歌,一般流传于康区(包括那曲)一带,其音域宽广,节拍、节奏自由,音色高亢、悠长.旋律起伏较大。征战歌藏语称“百”、“佳降”,是一种古代将士们在出征前或胜利归来时演唱的歌曲,据说在吐蕃王朝时期盛行,后来流传于西藏的部分地区,包括山南地区的穷结县。强盗歌一般流传于那曲地区的部分县。
——劳动歌曲。古往今来,劳动是人们最直接而通常的一项社会活动,它贯穿于人类发展史。在音乐理论界,有的专家学者习惯把劳动歌曲划为民歌类之中,是有其道理。但考虑到这种歌曲的体裁,品种及数纽等特点,从民歌中抽出来给子单独划分更能体现西藏民间音乐的特色。西藏的劳动歌曲可分为五种,即建筑劳动歌曲、农业劳动歌曲、牧业劳动歌曲、副业劳动歌曲和运输业劳动歌曲。
建筑劳动歌曲包括铲土歌.抬运巨石歌、锯木歌、背石块歌、砸地基歌、打墙歌及打阿嘎歌等。农业劳动歌曲包括耕地歌、铲土歌、除草歌、运肥歌、收割歌、打场歌等。牧业劳动歌曲包括放牧歌、打酥油歌、剪羊毛歌、挤奶歌等。副业劳动歌曲包括织氇氇歌、洗氇氇歌、炒青稞歌、磨饲料歌、榨油歌、箭歌等、运输业劳动歌曲包括马、骡、驴邦之歌、赶耗牛之歌.划牛皮船之歌等。
——说唱音乐。西藏的说唱音乐有格萨尔、喇嘛嘛呢、折嘎、古尔鲁(道歌)、夏(对歌)、仲鲁等说唱音乐。说唱音乐的特点是说一段、唱一段.先说、后唱,周而复始。其中,格萨尔乐一般流行于藏北的那曲和藏东的昌都一带;“喇嘛嘛呢”说唱音乐一般流行于西藏的中部地区拉萨、日喀则、山南一带;“折嘎”这一说唱音乐广泛流传于全藏区,在说唱的同时还穿插一些简单的舞蹈;“古尔鲁”是一首藏族古老的歌谣,其发展分3个时期:前期为吐蕃赞普时期的古尔鲁,中期为封建割据时期的古尔鲁(其中米拉热巴的古尔鲁居典型),后期为甘丹颇章地方政府时期的古尔鲁(其中六世达赖仓央加措的古尔鲁居典型)“夏”是在雪域高原上广为流传的一种对唱歌谣,一般在各宗教节日中表演“仲鲁”一词藏语意为讲故事时唱的歌,也称民间的说书(或评书)之歌,它流传于全西藏。
——器乐音乐。由于历史的原故,西藏的器乐音乐不是很发达。器乐曲音乐主要在宗教音乐中出现的多一些,而民间的纯器乐曲较少。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少乐器,但这些乐器大都使用于宗教音乐中,因为很多乐器本身就是各宗教派别之法器,故而很少在民间使用,即便在民间使用也大都充当民间歌曲或歌舞的伴奏任务,而很少以独奏的角色出现。随着“襄玛基度”组织的诞生,在“堆谐襄玛”乐队中产生了如“襄玛扎拉西巴”等少量的器乐曲并开始使用内地的公尺谱。20世纪初在藏军中出现了军乐队,军乐队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外国的大号小号、回号、长号、长笛、短笛和大小军鼓、钱擦等。演奏的曲目有外国名曲、藏族民歌改编曲和部分汉族歌曲。军乐队还使用外国的五线谱。
宗教音乐
和平解放以前,西藏是一个政教合一、几乎全民信教的社会,藏传佛教占领普整个社会意识领域,并支配普人们的行为。因此,宗教音乐在西藏社会中占有至尊的地位,因而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西藏的宗教音乐也称寺院音乐,一般可分为苯教音乐和藏传佛教音乐两种。藏传佛教音乐又有显宗与密宗之分。从形式上看,有味经曲、仪轨曲、密宗金刚舞曲。宗教音乐的表演是在宗教节日中进行的,因为,就本质而言,宗教音乐就是宗教活动本身的一部分内容或一个组成部分。不论是咏经曲、仪轨曲、或者是密宗金刚曲,它们都是宗教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密不可分的内容。因此,哪里有宗教活动哪里就有宗教音乐,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音乐的分布就仅次于民间音乐。
宗教乐器也称“法器”。一般有“铜钦”(法号):它是在大型仪式中使用:甲林是一种起源于汉地的吹奏乐器.常常也是在大型仪式中使用:“苏呐”:是一种起源于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常用于各种仪式中长柄鼓或铃鼓:常用于护法神殿及攘解仪礼中:大锣或铜锣:主要是由于宣报僧侣们集合时间的;白海螺:它是宗教仪轨中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大海螺:它主要用于具有高级特点的密教仪轨中,在萨迦巴、宁玛巴和噶举巴中该乐器一般仅用于颂赞歌中:大擦:它主要用于与恶神有关的仪轨中:胫骨号:它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吹奏乐器之一在召神仪式中必不可少单旗它是一种来自汉地的吉祥物云锣:它常由九锣组成同样也是一件吉祥物.
戏剧音乐
西藏的戏剧艺术主要有藏戏、昌都戏、门巴戏等。藏戏也称藏剧,它是西藏戏剧艺术的总名称。从这个意义上讲昌都戏、门巴戏都是属于藏戏的范畴,是藏戏的几个分支,只是这些戏的唱腔、表演形式等与卫藏地区的藏戏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已,因而也就得了上述名称。
藏戏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其流传广泛,包括藏区的城镇、乡村、家喻户晓。在和平解放前西藏各地有20多个民间的藏戏班子,其中,最有影响的有“琼日沃钦”藏戏团、“杰卡曲宗”藏戏团、“香巴”藏戏团、“觉木隆”藏戏团。
从面具的颜色上看,藏戏可分为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两种。一般认为蓝面具戏是在公元14世纪由著名的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汤东杰布所创造的。此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八大剧目即《赤梅贡丹》《诺桑法王》、《白玛文巴》、《苏吉尼玛》、《朗萨要波》,《文成公主》、《卓瓦桑姆》、《琼顿玉顿珠》.
藏戏音乐主要以唱腔的形式进行,一鼓一钱乐器来担任伴奏。藏戏唱腔,可称得上是藏族声乐艺术的典范,由于其节奏之悠长、节拍之松散、音调之高亢,“枕固”(类似于颤音)技巧的频繁使用等特点,在世界音乐领域中独树一帜,独具风格,独蕴魅力。
|